馬韻凱/55期副社長/中正報導           

 

261330_237966506222877_100000285879973_915128_567391_n.jpg  

謹以此篇,獻給在天上的甘訓賓老師,以及曾經為了中青流汗流淚,揮灑青春的學長姐們。


中正青年社,或許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什麼,它是中文校刊社的本名,在中正,它是個歷史悠久的社團,也是個頗富傳奇的社團。


中正青年社成立宗旨:「復興中華文化,承繼優良道統,提高文藝學風,發揚中正精神。」


中正青年,是中文校刊的正式名稱,更是傳承與象徵。


 

  • 最初的「士林青年社」

    民國52~63年,士林高中時期,當時尚未遷校,也還沒改名為中正時,就已經有士林青年社了,它是中青的前身,但在當時,士林青年為文集形態,就有點類似今天的作文範本,在26期(民國77年)中正青年甘訓賓老師編後語寫到:「當年的學長們,羨慕建中、成功、北一女等校的校刊型態,急切殷望能將文集一變而為雜誌型態,苦苦要求學校答應,但當時校舍不定,人數不多,且邵校長認為全校各班好文章得到披露就是鼓勵,只要好文章多就達到了目的,不必計較外型之美,故未改變。後值學校更名,校長也因邵校長退休而由于維魯先生接任,班聯會一再要求,我與曹永洋老師未計其弊,只見其益,故於國文科教學研究會,侃侃而談,為同學請命,而于校長樂見其成,立刻批准。從此後,我與曹老師便拜全校老師之賜,當選為中正青年社的指導老師。」

 

  •   士青專欄

    士青(士林青年)專欄方面,大多為評論性的文章,及作文比賽優勝的作品,而在那個時代中,前頁多放轉載,像:「總統文化復興節告全國同胞書」「自由非廉價可得」等,而封頁放活動照片,但值得一提的是,在寒暑假規定作業裡,增列了一項給校長的信,起因於邵校長體會到,學生們要找一個傾訴的對象是苦不可得的,在全校3000封信中,挑出精華的幾十封,並總合寫一封長長的公開回信,登錄於士林青年,這就是「給校長的信」專欄的由來。

   現存的士林青年大多遺失,僅存一本,也是中正高中全校的唯一一本。

   而遷校改名,又是一個新的里程碑。

 

267620_237965419556319_100000285879973_915109_7094625_n.jpg269405_237967306222797_100000285879973_915150_777475_n.jpg
 

士中青年內頁

 

中正青年社初期(2~26期)(民國64年至77年)

   民國64年,中正青年社成立,而新改制中青則是由第二期開始計算,因為第一期至之前的士林青年,皆是文集形態,而新改制則是前文甘老師所說的雜誌型態,也就是各位同學現在看的這一本,第一屆的的社長為廖錦盈,據中青社誌記載,其後他也在淡青社(淡江大學青年社)嶄露頭角,初期內容都為較嚴謹的文章,或政治評論居多,而最前頁也大多為轉載總統的話,與士青類似,但唯一不同的是,這是同學們自己編的,而非任何老師主導,此期間,一學期出刊兩本,而此時的編者認為,一本校刊就是要大家參予,所以不論哪一專欄均是大家所投稿,編者實際寫的稿之少,編者的工作大都為審稿及排版。

 

 

初期的中正青年內容八股,且大多為政治性文章(中青第2期)

 

中正青年社中期(27~47)(民國78年至93年)

   在期間,不論是在頁數及彩頁方面,都有明顯的增加,八股的文章隨著解嚴也一併消失不見,而同性戀的專題,是在此期間中最活耀的,而社團投稿的文章也逐漸增多,老師的投稿也不少,校刊逐漸轉型為「社刊」,而大家僅限只能投稿「洛城文藝獎」。

中正青年社後期(48~)(94年至~

   民國93年學校把中青社更名為俗名「中文校刊社」,起因於選社時大家都不知道什麼叫中青社,而希望藉由以更白話的解釋,以招募更多社員,但其效果不佳,在後期中,校刊開始改革為可以更融入大家的生活,不但名稱更換,連用了28年的中正青年標題也換成每屆自行決定其風格,變化之大,實在讓人難以想像,即使轉變為社刊形式,而同學唯一參予的洛城文藝獎,投稿量逐漸下滑,當年榮景以不復存在。

 

269870_237965319556329_100000285879973_915106_6001648_n.jpg

于維魯為更名中正後第一屆校長,此標題沿用了28

 

洛城文藝獎

   前身為中青文藝獎,民國76年開始徵文,但非期期舉辦,一年舉辦一次,至55期已是第25屆,其中第三屆的中青文藝獎則鬧出了雙包案,不知道是當期編者記錯還是怎樣,第三屆中青文藝獎誤植了第四屆中青文藝獎,而第三屆就再重複一次,所以總共有兩次第三屆,而後來的也就誤打誤撞的延用下去,而中青文藝獎首次更名是在第43期(民國88年),與洛城文藝營合辦,於是就更名為洛城文藝獎。

 

甘訓賓老師

   為中青的創社老師,教書43年,並且帶領中正青年社長達15年的時間,期間培育了許多優秀的中青人,並在此時得到了師鐸獎,但甘老師感嘆中青人才缺乏。

 

261850_237966479556213_100000285879973_915127_4597853_n.jpg
甘訓賓老師(穿粉紅衣服者)得到師鐸獎後與中青社成員合照

 

笑話集

熱線、極短篇、春秋匯都是笑話集,出現的時間各不一樣,但其內容都是大同小異的,「熱線」這個專欄,是最早期的形式,大多為同學之間流傳的趣事,或各個社團發生的事,整本中青中,有些同學更是只看這個專欄而已,而至第19期,轉型成極短篇,極短篇不只有笑話,還搭配了漫畫,但壽命不長,隨即在期,春秋匯登場,它是全部專欄裡,維持最久的,它有時是漫畫,但又有時是笑話,而內容也不侷限於校園發生的事,也有可能是中青內部所發生的趣事,但到最後,轉變為一種形式,成為編後語的園地,民國95年之後就消失不見了。

 

 

263075_237965592889635_100000285879973_915113_7725760_n.jpg 熱 線 節 錄 268980_237966636222864_100000285879973_915131_200338_n.jpg 極 短 篇 節 錄

 

270125_237966732889521_100000285879973_915134_1643996_n.jpg
春秋匯節錄

      其中春秋匯,是笑話集中壽命最長的,民國78年5月20日至98年5月,共20年,第28期至50期,共22期,其中只有幾期沒有連載,但大致上完整,而標題下的「英雄好漢經此處,褫鞍卸甲齊莞爾」,更是它的正字記號。

 

   春秋匯為一古代典籍,相傳為周公所撰,紀錄周代民間傳聞及文化習俗,後屢經流離,今天經過中青諸先輩口述,乃得之故事如下:

話說周公東征完畢,於國家建樹有了一番作為,臨死前,將畢生所見所聞闡述於冊上,供後代子孫參考。然方周室沒落、群雄並起,晉文公偶然得到此冊,竟以此稱霸天下,其功效之大,使之得名為「春秋匯」。

   至此,諸侯皆覬覦,你爭我奪、風波不斷,最後三家分晉,晉室的最後血脈姬俳深怕此冊落入他人之手,便攜卷潛逃,沿黃河而下,出海至夷州(今台灣)之北,卻已糧食絕盡,只見群山圍繞一湖、渺無人煙,姬俳克死異鄉,春秋匯也隨之消失於世上。

   直至公元一九八五年的十一月十一日,在中正園的第三棵榕樹下,被拔草的中青學長無意挖到,深感此冊難得,便決定要將之翻成白話,並刊於校刊之上。

   中正青年第46期(民國915月)陳至中著

 

左邊第28期(民國77年)春秋匯首次亮相,右邊為第48期(民國93年),其風格很不一樣。

 

 

「天籟」專欄變遷

解嚴以前,中青前頁都各有一個專欄,專門轉載總統的話或者是其元旦文告,而標題也不盡相同,但大致上用「天籟」為主,第26期(民國77年)李登輝總統元旦文告後,此專欄廢除。

 

 

其他專欄

除了天賴外,還有「文林」專欄,主要是放同學們投稿的作品,但其斷斷續續,難以與春秋匯相提並論,除了前面介紹外,還另有幾個專欄,但名稱時常更改,故不在此介紹。

 

  

 

其它刊物

   中正青年不是學校唯一出版的刊物,但卻是維持最久的,其他刊物有:班聯「中正人」、三民主義研究社「士風」、英刊「Y-generation」

前兩份大家不用刻意去找,因為絕對已經找不到了,其「中正人」出版的年代大概推估在民國70年代左右,班聯「中正人」是報紙的形式,而內容是散文以及社團介紹為主,並報導班聯會及校內的各種行政事項,而三民主義研究社「士風」出版於民國681111日,想當然,一定是一些關於三民主義的研究文章,但內容嚴肅,讀者較少,英刊「y-generation」出版年代為民國80年代,起先為英文老師所主編,後來漸漸獨立,但至民國99年因為人數過少而落沒。

 

267720_237967052889489_100000285879973_915143_6649178_n.jpg

三民主義研究社「士風」


困境

   70年代的中青學長曾推斷,稿源缺乏的原因是沒稿費及大家熱誠不夠,但現在文藝獎皆有稿費,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大家都缺乏熱誠,及校刊「社刊化」了。

    那年曾經的夢,是神聖的,充滿夢想的,隨著時間流逝,已經不是那樣的神聖了,而顯得褪色,期許未來的中正人,來發揚中正青年社,找回「古中青」的榮耀,從返那神聖的年代。

 

 

雷光夏投稿於中正青年的作品

雷光夏小檔案

雷光夏(1968年-),臺灣女性歌手,父親為台灣著名的作家雷驤,畢業於中正高中、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、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班。 雷光夏除了曾經製作與主持廣播節目之外,她從高中時代即進行音樂創作,曾發行五張個人專輯唱片及電影配樂作品。 1989年,雷光夏就讀淡江大學期間,與物理系林正如、淡專黃中岳在淡江大學活動中心舉辦創作發表會,取名「河岸留言」,即音樂表演場所河岸留言名稱的由來。[1]

配樂作品 

  • 「作家身影」紀錄片(本片獲88年金鐘獎)
  • 「南國再見南國」/「海上花」主題歌曲(入圍金曲獎最佳作詞人)
  • 第36個故事》/主題曲(曲、詞及演奏)(本曲獲47屆金馬獎-最佳原創電影歌曲)
維基百科「雷光夏」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9%9B%B7%E5%85%89%E5%A4%8F 小記:林正如與雷光夏都是中正校友,兩人皆參加過合唱社,而林正如也是吉他社創社元老。

 

 

 

 

資料來源

歷屆中正青年、中青社誌

261545_237968302889364_100000285879973_915158_217630_n.jpg

ZPress56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